怀柔慈善协会
  爱心热线(010-6964-4068) 爱心捐助 联系我们
  首页 关于协会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善行天下 慈善办事处  
  慈善项目 捐助方法 专项基金 慈善大家谈 公益爱心救助 公益组织风采  
新闻中心
慈善动态
慈善公示
慈善项目
助力精准帮扶 推动慈善发展
慈善助医
春雨行动
慈善应急救助
“共产党员献爱心”捐献活动
慈善助学
捐助方法
开户银行:中国银行怀柔北大街支行
开户账号:323356034426
通讯地址:北京市怀柔区北大街26号(101400)
热线电话:010-69644068
传真号码:010-69644068
电子信箱:hrcsxh@163.com
慈善大家谈
弘扬慈善精神,促进“第三次分配”

       以慈善捐赠为主体的第三次分配,是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人类的爱心之举,也是充满人道关怀的事业,能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有重要的作用。

  当今中国正处于急剧社会转型期,由于经济结构两元性、市场经济的“马太效应”、垄断和权力寻租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城乡、地区、行业以及个人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明显地表现为基尼系数持续增长,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2000年后基本维持在0.4以上的水平,到去年已经达到了0.496。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一个社会的基尼指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高于0.6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因此,尽管不同研究机构的数据有所不同,但近几年来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到了国际警戒水平却是不争的事实。

  另一方面,尽管我们在短短的20多年消除了2亿多贫困人口,但目前我国尚存在大量的弱势群体。统计数据表明:残疾人、贫困人口、受灾人口以及日益壮大的老年人群体等需要社会救助的人口数以亿计。贫富差距扩大和弱势群体的存在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潜在威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为了缩小差距、缓解矛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
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确立公平、公正、共享的收入分配原则和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外,强调“第三次分配”,建立各种形式的“第三次分配”的制度机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第三次分配”:真情的“温柔的手”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1994年出版的《股份制与市场经济》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第三次分配”的理论,即个人或企业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人的一部分捐赠出去。成思危副委员长也指出,“要缩小财富差距,就应当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就是要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劳务报酬,首先富裕起来;第二次分配要讲公平,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

  因此,“第一次分配”是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它主要由市场调节机制起作用,通过对资源的配置,通过对劳动力的报酬而实现第一次财富的分配。“第二次分配”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利用税收、财政、金融等手段实现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第二次分配之后,在社会协调与发展方面依旧会留有空白,而“第三次分配”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空白。“第三次分配”是通过个人收入转移和个人自愿缴纳和捐献等自觉自愿的慈善方式再一次进行分配。这三个层次的分配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不可或缺。有学者认为,市场的第一次分配是一只“无形的手”、政府进行的再分配是一只“有形的手”,而第三次分配则是一只“温柔的手”,第三次分配是人们自觉自愿的一种捐赠,它的主体是个人,依靠的是人们的道德自觉。它带来的影响不仅是经济的,而且还有社会与政治的,可以做“市场不为,政府不能”的事情,因而发挥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无法替代的作用。只有通过这三次分配,我们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

  以慈善捐赠为主体的第三次分配,是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是通过利益驱使或行政手段,而是由自愿捐赠等慈善行为构成,包括扶贫、助学、救灾、济困、解危、安老等形式。它是人类的爱心之举,也是充满人道关怀的事业,能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有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见,社会慈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四大支柱。发展社会主义慈善事业不但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而且是一个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

  慈善文化:为慈善精神提供沃土

  今天,慈善的道德价值已被人类所认同接受,人们在满足自身基本生存需要的前提下,因慈善精神而富足高贵,在慈善文化的引领下,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和谐社会气氛越来越浓厚,慈善文化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那么,如何培养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公民慈善精神呢?本文认为,其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营造慈善文化氛围。慈善讲的是道德培育,它是一种自觉行为,依赖于个体的道德品质意识,但慈善事业的发展不能完全靠人们的“恻隐之心”产生的自觉自愿,社会必须给慈善之举予以应有的尊重和褒奖,对个人的慈善行为给予积极的价值评估和舆论支持,营造健康向上、团结互助的慈善文化氛围。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采取各种方法,创新载体形式,全面提升社会各界和公众的慈善理念。比如,可以通过评选“慈善之星”、“慈善人物” “慈善大使”,举办各种慈善活动,倡导慈心义举,弘扬慈善的文化,促进大众走近慈善、认可慈善、支持慈善,献身慈善。广泛生动地宣传报道了困难群体的现实生活状况和“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先进典型,营造出“奉献爱心、携手慈普”的浓厚氛围,形成重点企业带头、社会广泛参与的良性互动局面。

  二是建立现代慈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阐述慈善美德的思想很多,如孔子提倡的仁爱观,墨子的兼爱论,佛教的慈悲为怀、关爱生命思想等,像“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至理名言至今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但传统的慈善理念存在一定的缺陷,他们强调行善是一种德行,是良心的满足,而不是出于对他人的社会贡任的承担,没有体现出公民的主体地位;而且慈善原则是基于血缘社会基础上的,因此慈善事业具有封闭性和内敛性,并希望对方知恩图报,而现代社会的慈善事业具有开放性、广泛性、社会性的特点。现代慈善事业需要与之相符合的慈善意识和慈善观念,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认为,“现代公共慈善的理念是慈善是一种公共行为。捐赠应以慈善组织为中介,使捐赠与受赠分离,捐赠人不知道哪些人因他受助,而受助人也不知道哪些人帮助了他,这己成为国家惯例。这与传统意义上的直接捐助不同,从而免除了感恩与求回报的心理。捐赠人和受助人的人格是平等的,救助弱势群体成为整个社会的行为。”今天,中国传统慈善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传承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优秀成分,高扬“助人为乐”、“平等互爱”、“扶贫帮困”、“热心公益”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引导建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文化。

  三是拓展慈善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慈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树立“企业公民”理念,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承担着“积善扬德助困相济”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实际上,企业参与慈善事业是种双赢选择,所以有人说,“如果把企业比作一棵长青树的话,那么经济效益是这棵树的树冠,而社会效益就是这棵树的根系。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应该精心培育深入社会土壤中的根系。”另一方面,平民慈善也是慈善事业不竭的源泉。据统计,在国内几家较大基金会得到的资金中,有30%多来源于境外捐助,约15%来自于国内企业捐助,而主要的50%都是来自于国内小额捐助。因此,慈善不仅是富人的事,也需要平民来做。慈善的真谛是只要怀有颗助人济困的慈善心,无论善款的多少,都具有价值和意义。慈善事业是快乐的事业,慈善使人生更加美丽,“慈心为人,善举济世”,期待有你,有我,有他!

  四是夯实慈善文化的诚信土壤。社会公信力是慈善机构和慈善事业的生命,要建立严格的自律机制,增强规范性、公开性和透明性,提高各级各类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增强公众参与慈善的信心。另外,企业及民众参与慈善捐赠时要讲诚信,承诺的捐赠要及时到位,不能开空头支票。现在许多人捐款不肯留名,说是“顺其自然”。 这种“爱心要悄悄地给”的捐助方式,体现出一种较平和的态度。愿中国出现更多的“我想回报”、“顺其自然”,使更多的人得到充满爱心的帮助。

  五是培育现代财富伦理观。“福荫子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典型财富观念,这种思想在传统社会有它深厚的社会土壤,在现代社会则可能成为慈善的一个思想障碍,因此,应对其进行现代改造,培育正确的现代财富伦理观。西方的许多企业家乐善好施,他们认为,财富源于社会,须回报于社会,基于理性的财富观,才会有卡耐基的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大慈善家余彭年也说:“儿子强于我,留钱做什么?儿子弱于我,留钱做什么?”同样,李嘉诚认为,衡量财富的标准在于“内心的富贵”——真正的富贵是要懂得用自己得来的金钱,对社会尽一点义务和责任。因此,要引导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树立理性的财富伦理观,取则有道,用则有度,财尽其用,培养社会责任感,拥有良好的财富文化心态。同时,养成慈善的道德习惯。有人说,“给予既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荣耀;慈善未必是普遍的义务,但一定是人人的权利。”慈善是人性的和谐的光辉展示,是一种爱的释放,是一个爱心、善行与美德的交汇,从本质上讲应当是一种习惯和本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互助互爱精神的体现,而不是在外在压力下完成的“被动慈善”。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德性是由于先做一个一个简单行为,而后形成的。”因此,作为一种道德习惯,应从即时即地培养,使慈善成为每个公民的内在道德要求,源于自觉,发自内心,心态平和,自愿而行,彰显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人生价值。

  总之,促进“第三次分配”需要发展慈善事业,而慈善需要社会慈善价值观的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需要培养民众的公益意识和慈善意识,弘扬慈善文化,让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使之发展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慈善一定会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成为一种人人践行的时尚!

(作者:南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南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教授)